史詩愛情的終局之戰《齊瓦哥醫生》

時代呼喚著個人,但戀人們寧可呼喚彼此的名字。

安妮今天也沒有出門
5 min readSep 16, 2020

在動作片當道之前,磅礴的愛情故事也曾在好萊塢擁有過崢嶸歲月。以 1939 年的濫殤之作《亂世佳人》為首,這類以大時代為背景的愛情劇一路暢紅了數十年,即便到了好萊塢片場體系逐漸崩潰的 60 年代中期,史詩愛情故事依然是票房蜜糖。

1965 年上映的《齊瓦哥醫生》作為最後的回眸,講述一段發生在 1917 年俄國革命期間、注定顛簸的愛情。其票房在 MGM 的強力推廣下,成為史上最賣座電影的第九名(經物價調整後計,第六名是同年的另一部超級大片《真善美》)。

但在冷戰的背景下,一部關於俄國革命,主要演員又不怎麼有名的電影是怎麼變成票房大作,甚至時代經典的呢?一切必須從原著小說說起。

Boris Pasternak 夫婦

原著作家 Boris Pasternak 出生於 1890 年莫斯科的猶太裔家庭,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兼插畫家,替寫下《戰爭與和平》、《安娜卡列尼娜》而鼎鼎大名的托爾斯泰作畫,可謂往來無白丁;母親是鋼琴家,也是企業巨賈之女,家庭優渥。長大後,Pasternak 成為了一名詩人,在 27 歲時出版了第一本詩集,在蘇聯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。但隨著政府管制越來越嚴格,Pasternak 的作品也在 30 年代開始受到打壓和禁止。

《齊瓦哥醫生》包含了 Pasternak 許多早年寫下的片段,但故事最主要的婚外戀劇情,則是參考自 1946 年他和 Olga Ivinskaya 的相識相戀,Ivinskaya 後來在 1949 年因為這段關係被 KGB 逮捕,並下放勞改營,令 Pasternak 悲痛不已。小說最終在 1956 年完成,但因為劇情涉及俄國革命對人民的傷害,自然是無法在國內出版。此時,一間義大利出版商在因緣際會下得知了此書稿的存在,而 Pasternak 也願意鋌而走險,讓義大利出版商將《齊瓦哥醫生》送往歐洲付梓。

該書在歐洲一炮而紅,並於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有小道消息指出,《齊瓦哥醫生》的名聲鵲起與美國 CIA 有關。CIA 為了打擊蘇聯,大肆宣傳這本具有反共色彩的作品,並將其引入俄國黑市,再透過頒布諾貝爾獎使蘇聯難堪(當然這也是在 Pasternak 確實文筆卓越的前提下)。Pasternak 礙於情勢婉拒了獎項,並在 1960 年辭世。獎項最終在 1989 年由其子代為領取。

作者死了,但作品流傳了下來,並在英國傳奇導演大衛連的手中如獲新生。在執導《齊瓦哥醫生》之前,大衛連就以拍攝鴻篇巨帙聞名影壇。其中《桂河大橋》(1957,161 分鐘) 和《阿拉伯的勞倫斯》(1962,187 分鐘) 更讓他拿下四座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。

當義大利超級製片 Carlo Ponti 拿個劇本和大衛連提案時,大衛連興奮極了。在選角上,Ponti 提議讓自己的太太 Sophia Loren 演出女主角,但大衛認為那並非最佳人選,而是選了名氣低很多的英國女星 Julie Christie 和曾在《阿拉伯的勞倫斯》合作過的男星 Omar Sharif。

部分冰天雪地的拍片地點實際上是在馬德里郊外。

大衛連對自己的作品有極高的要求和掌控,導致了他和攝影執導 Nicolas Roeg 之間的齟齬(例如大衛連覺得戰爭場面應該明媚,而戀愛場景應該灰暗,恰恰和 Roeg 的直覺相反),諸多堅持讓電影整整拍了一年。此外拍攝地點也是個問題,拍片時蘇俄仍然將《齊瓦哥醫生》視為禁書,自然無法實地拍攝。在幾番考察後,大衛連決定在相對遼闊又便宜的西班牙北部拍攝外景,雪景則選在加拿大和芬蘭。而內景就相對昂貴許多,為了盡可能真實還原 1920 年代的莫斯科街景,大衛連花了 18 個月在馬德里郊外搭建,其中包含多個有完整內裝的居家。這種堅持也表現在服裝上:所有演員連內衣都仿照當時的樣式製作。

這樣的脾性讓和大衛連共事的人都相當痛苦。大衛連有如片場的獨裁者,要求演員必須完全依照他的想法演出,而他也會刻意和演員保持距離,以免私人關係會影響判斷。1965 年 10 月,電影終於殺青,但此時距離電影預定的上映只剩下八週,工作團隊連夜趕工,最終剪出了將近 3.5 個小時的史詩長片。

Dior 1966 年發表的秋裝。

除了時間,這部電影的財務支出也不在話下。1500 萬美元的成本在當時可為天價,但大衛連的招牌加上原作小說的熱賣,讓製片方相信這部電影一定會大獲成功,而他們確實賭對了。電影不只大賣,捧紅了男女主角,也在時尚圈刮起旋風。當時的 Dior 創意總監 Marc Bohan 便以片中的軍帽、軍隊長版大衣、軍靴和毛領等元素打造了 1966 年的秋裝。而配樂〈Lara’s Theme〉(填詞後為〈Somewhere, My Love〉)也成為金曲。全球票房超過兩億。

行文至此,本片幾乎就是神片無疑,但影評們紛紛表示:不,它不是。除了批評男女主角缺乏火花,也認為本片本質上就是一齣粗糙的肥皂劇,相較之下場景卻精緻到荒唐。是的,大家都同意這部電影的視覺驚人,但無論是角色的塑造或史實的重現,全都乏善可陳。這樣的業界迴響深深傷了大衛連的心,讓他發誓自己再也不拍片了(但他後來還是再拍了兩部)。但除了大衛連,其餘包括編劇、服裝、音樂、藝術指導在內,幾乎所有參與《齊瓦哥醫生》的人員都以此開創了新的事業高峰。

之後的幾十年裡,影評對《齊瓦哥醫生》的評價略有提升,但究其原因,或許是因為從《齊瓦哥醫生》以後,愛情史詩片便節節敗退。電視的普及和電視劇的興起,讓這類型的劇本有了更適合的載體。《齊瓦哥醫生》就此成了最終的荼蘼之花。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